消费者决策与品牌关注研究
深入探讨消费者行为、决策心理学与营销策略的综合学习资源
消费者决策与品牌关注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and Brand Attention
消费者在思考任何特定品牌或产品时所花费的时间非常少。这对市场经理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消费者的思维被家庭、职业、朋友和慈善等各种个人事务占据。一幅漫画描绘了市场经理们困惑于为什么他们的品牌几乎没有占据消费者的注意力——它被描绘成消费者心理屏幕上的一只小苍蝇。

这一场景强调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是多么有限,但也表明消费者的态度是可塑的并且容易受到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
决策的三种视角
Three Perspectives on Decision Making
该框架通过对比理想行为与现实,帮助分析生活或工作中的任何问题或议题,并提出实际改进建议。
决策中的规范假设
Normative Assumptions in Decision Making
该规范视角在经济学中假设:
行为完全依赖于认知
人们使用深思熟虑的逻辑分析(他们的大脑)来评估信息并做出决策。
行为在时间上是一致的
一个人今天所表述的偏好或选择在类似情况下明天应保持不变。
规范假设的违反:情感的作用
Violations of Normative Assumptions: Role of Emotions
实际上,情感对决策有很大影响——同情、共情、内疚、遗憾、兴奋和个人喜好都会介入。
情感导致决策偏离规范理论所假设的纯认知、一致模型。
例子:"艾伦·库尔迪"案例
Example: The "Alan Kurdi" Case
事件背景
艾伦是一名叙利亚难民儿童,在穿越地中海时溺水身亡。他的悲惨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全球强烈的情感反应。
谷歌搜索趋势数据
  • Alan:他去世后出现了明显的峰值
  • Refugees:平行但持续的兴趣较低
  • Syria:与"难民"相似的趋势
在艾伦去世之前,已有3600名难民死亡,但由于数字是"冷漠、干燥、无情"的,几乎没有引起关注。一个可识别的受害者的死亡引发更多同情而不是大量统计数据。
"一个人的死亡是一场悲剧;数百万人的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
— 可识别受害者效应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实际应用:可识别受害者效应对捐赠行为的影响
姓名、图像和个人叙述使受害者可识别且情感上更具影响力。慈善募捐的营销人员/设计师利用这一效应来增加捐款。
实验:可识别性对捐款的影响
Experiment: Impact of Identifiability on Donations to Pandas
由谢凯元教授进行的实验,设定了四种条件以soliciting捐款帮助熊猫:
01
一只带图片的熊猫
单一可识别的熊猫图像 → 最高捐款金额
02
四只带图片的熊猫
描绘四只可识别的熊猫 → 低于一张图片的条件
03
一个点(代表一只熊猫)
没有情感线索的抽象表现 → 较低的捐款
04
四个点(代表四只熊猫)
多个熊猫的抽象表现 → 最低捐款
结果证实了可识别性(图片和个人线索)增加了捐款意愿,甚至超过了个体数量。
关键要点:决策中的情感与认知
规范假设
  • 决策应纯粹基于认知
  • 偏好/行为应保持一致
现实世界观察
  • 决策受到情感的强烈影响,例如同情、内疚、共鸣和兴奋
  • 人们的态度和决策常常因情感背景或其他因素而变化

情感与认知过程的互动导致了违反规范经济假设的决策模式,但这些模式对于理解消费者行为以及有效设计市场和社会活动至关重要。
捐赠行为中的情感与认知
Emotion vs. Cognition in Donation Behavior
讲座讨论了情感参与和认知计算如何影响慈善捐赠决策,通过一项关于熊猫捐赠的实验进行说明。
1
图片条件(情感丰富)
捐赠金额保持稳定;随着熊猫数量的增加并没有显著增加。情感反应驱动捐赠,无论数量如何。
2
点状条件(情感贫乏)
捐赠金额随着点(熊猫)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更多的认知、计算性反应;更多熊猫 = 更多捐赠。
内脏状态与决策
Visceral States and Decision Making
内脏状态(如饥饿、口渴、疲惫)强烈影响决策过程,并可能导致偏离理性、深思熟虑的思考。
  • 疲惫和心理耗竭增加冲动购买,例如在深夜购物节期间
  • 冲动决策可能导致负面后果;例如,晚间购物的人往往退货更多
  • 一天中的时间可以显著影响决策质量,因为它会改变认知资源和情绪状态
有限的认知能力和心理资源
Limited Cognitive Capacity and Mental Resources
人类并没有无限的认知能力来处理所有可用的信息。即使有大量数据,个体也无法全面评估所有选项或维度。
认知过载
复杂的决策(如购买笔记本电脑、手机、股票或房屋)需要考虑多个维度,常常导致认知过载。
扩展思维
有些人将决策委托给他人,或使用像Excel这样的工具进行计算,以扩展他们的心理能力(称为"扩展思维")。
示例:追求硕士学位的决策
学生通常由于无法或不愿意分析所有因素而将研究委托给代理人。
决策因素包括:
  • 学费
  • 项目时长
  • 大学偏好(例如,工作经验要求)
  • 录取标准(例如,雅思成绩门槛)
  • 申请时间表
数据驱动的决策及其局限性
使用Excel计算资产的现值或比较保险产品是数据驱动决策的一个例子。然而,假设和公式(例如,折现率、未来价值)是主观和不确定的。

保险政策旨在吸引不同客户群体,满足他们的多样化目标(健康保护、存款产品)。在做出这样的数据驱动选择之前,清晰理解个人目标至关重要。
认知和情感疲劳的影响
疲劳和熬夜会消耗认知资源,导致意志力减弱。这一现象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深夜做出糟糕的自我控制决策(例如,冲动订购垃圾食品)。
行为和描述的一致性
行为应该是一致的而不应因选项或产品的描述而有所变化。
示例设置:两个冷冻酸奶广告
一个标记为"20%脂肪"
一个标记为"80%无脂肪"
使用参与者内设计来测试基于不同框架的健康感知。随机分配到仅查看一个版本的组中,促使对措辞对判断影响的比较。
关键术语和概念
框架效应:呈现方式如何改变感知
Framing Effect: How Presentation Changes Perception
框架效应指的是信息的定位或呈现方式如何影响人们的决策和感知,即使基础事实相同。
尽管完全透明且没有欺骗,消费者可能会根据信息的框架对两个相同的产品进行非常不同的评估。
关键示例:肉类选择
90%瘦牛肉
强调瘦肉含量 → 被认为是更健康的选择
10%脂肪牛肉
强调脂肪含量 → 感知上不太健康
桑德拉选择90%瘦牛肉选项,因为这种表述方式导致了更积极的评价。
上下文效应:决策受周围选项的影响
Context Effect: Decisions Influenced by Surrounding Options
理想情况下,决策不应因上下文而有所不同,但实际上,其他选项的存在或缺失会影响选择。
妥协效应 (Compromise Effect)
当提供三个选项时(低、中、高),人们往往偏爱中间选项作为妥协。示例情境包括发廊定价和消费品尺寸。
实验示例:带花瓶的向日葵

妥协效应违反了理性决策的概念,即选择在不同情境下应该是稳定的。
现实世界示例:星巴克杯子尺寸
1
1
高杯 (Tall)
最小杯 → 选择较少
2
2
大杯 (Grande)
中杯 → 最常被选择(妥协效应)
3
3
超大杯 (Venti)
最大杯 → 选择少于中杯
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中等容量的杯子,受情境影响而非绝对偏好。
关键行为效应总结
重要要点
  • 框架效应和背景可以极大地改变人类决策,即使客观信息没有变化
  • 这些效应说明了非规范决策,即从经典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选择是不理性或不一致的
  • 理解这些偏见对于解读消费者行为、营销策略、政治传播和政策接受至关重要
框架效应和背景的深远影响
框架效应和背景可以极大地改变人类决策,即使客观信息没有变化。这些效应说明了非规范决策,即从经典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选择是不理性或不一致的。
理解这些偏见对于解读消费者行为、营销策略、政治传播和政策接受至关重要。
最终示例:旅行选择(预览)
一项涉及选择前往罗马和巴黎旅行的实验展示了增加第三个选项(不含早餐的巴黎旅行)如何影响选择。
这与背景和妥协效应对决策的影响有关,突显了消费者偏好的复杂性。
消费选择中的诱饵效应
Decoy Effect in Consumer Choice
诱饵效应:当引入一个第三选项(诱饵),该选项在各方面都被现有选项不对称地主导时,它会增加主导选项的选择份额,即使诱饵本身很少或从未被选择。
关键术语解释
爆米花定价实验:诱饵效应的示例
参与者被提供两种尺寸的爆米花:
  • 小份爆米花售价$3
  • 大份爆米花售价$7
大多数人最初选择小份,因为对价格敏感。
当引入中份选项时:
1
中份爆米花
价格略低于大份,但比小份大
2
结果
没有人选择中份,但它增加了大份的购买量

洞察:中等大小作为诱饵,被大号所不对称地主导,促使消费者选择购买大号选项。
现实世界诱饵效应示例:Williams Sonoma 面包机
原版面包机
定价275美元,销量低迷
新款更大面包机
定价高出50%,销量同样低迷
在推出更大、更贵的面包机后:
原版(便宜)面包机的销量几乎翻倍
解读:昂贵的新型号充当了诱饵,使原选项看起来更具吸引力。
经济学人杂志订阅示例
增加仅打印诱饵选项(价格与打印+在线订阅相同)显著提高了打印+在线组合选项的份额。仅打印选项是在价格和效用上都较差。
🧠 决策框架回顾
影响决策的原则
认知依赖
决策应基于逻辑评估,但往往受到情感的影响
行为一致性
选择在不同情境中应保持稳定,但实际上,框架效应和诱饵效应会干扰这一点
认知局限性
人脑在完全处理信息和计算最佳选择方面的能力有限
决策中的不一致性
框架效应:
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会导致不同的选择
  • 例如:"20%脂肪"与"80%无脂肪"(意思相同,感知不同)
  • "1%死亡的机会"与"99%生存的机会"
情境效应:
选择受到可用选项及其相对位置的影响
  • 妥协效应:当中间选项作为极端之间的妥协呈现时,往往更受欢迎
  • 诱饵效应:如上所述,劣质选项会影响主导选项的选择份额
效应及示例的总结表
📝 下节课的重要说明
  • 将深入讨论诱饵及相关效应的正式分析
  • 理解这些效应是分析理性与非理性消费者行为的关键
  • 准备参与框架的讨论,这些框架将形式化这些观察到的选择模式
决策中的妥协效应和不对称优势效应
妥协效应:由人们希望通过选择一个在极端之间的适度妥协选项来获得"两全其美"的偏好驱动。
不对称优势效应(也称为诱饵效应或对称优势效应):当存在一个被支配的选项(在所有方面都劣于一个选项但不劣于另一个选项)时,会增加对主导选项的偏好。
关键概念
经典实验:约会选择与诱饵效应
由……进行:丹·阿里里教授(《可预测的非理性》一书的作者)
场景:
女性参与者根据照片选择约会对象。首先呈现两个目标男性(A和B)。然后引入第三个男性,一个扭曲(劣势)版本的目标之一。
结果:
支配扭曲版本的选项的选择份额增加。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如果约会时带上一个稍微"劣势"的朋友作为对比,可以让你显得更有吸引力。这可以通过操控伴侣的外貌或行为来获得战略优势。
决策中的效用维度
决策可以表示为两个关键维度之间的权衡:
权衡意味着一个维度的增加对应另一个维度的减少。效用通常在价格-质量或价格-数量权衡的背景下进行标准化或比较。
使用花朵示例应用妥协和不对称优势效应
设置
两个选项的单价都是固定的(每朵花$1)。
使用妥协效应以增加销售
1
增加销售额A
添加在收益上低于A和B的选项 → A成为中间选项 → A的选择份额增加
2
增加销售额B
添加在收益上高于A和B的选项 → B成为中间选项 → B的选择份额增加
新选项充当"妥协",使中间选项更具吸引力。
使用不对称优势效应以增加销售
诱饵在一个维度上被主导,但在另一个维度上没有,导致偏好转移。
可视化效果(二维效用空间)
坐标轴:
  • X轴:花卉数量(收益;越高越好)
  • Y轴:价格(成本;越低越好)
妥协效应:
当添加一个极端选项时,空间中的"中间"选项变得更具吸引力。
不对称优势:
被支配选项的存在(在两个维度上都劣于目标选项或在一个维度上明显劣于目标选项)会使偏好转向主导选项。
对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营销人员利用这些效应通过战略性地添加选项来增加销售或市场份额。例子包括扩展产品线或引入"诱饵"产品。
重要概念和术语
讲座中的实用应用建议
约会策略
在约会时带上一个"诱饵"人或伴侣,稍微劣于或具有较少吸引力的特征,以提高你的成功机会
营销应用
在市场营销中,经过深思熟虑地添加产品线扩展可以利用这些心理效应来增加销售
观察实践
鼓励学生观察这些策略在现实生活中(例如,超市、移动应用)
花卉定价示例的效果总结
疯狂影响与谈判原则
疯狂影响:一个与谈判中的战略优势相关的概念,特别是关于谁先提出报价。
谈判中的先发优势
通常来说,成为第一个提出报价的人在谈判中是更好的选择。提出第一个报价锚定对方的期望和决策。
示例场景:
  • 面试后的薪资谈判
  • 购车或购房

首先透露你期望的薪资或价格可以让你占据优势,因为这设定了谈判的基准。如果你的目标是某个薪资(例如,70,000港元),可以先提出一个你希望的数字,但预计会被谈判降低。将讨论的基调向上引导。
谈判101原则
首个报价优势
首个报价设定了谈判的起点
锚定效应
初始数字对后续决策有很大影响
反报价预期
首个报价应预期会有反报价,留出谈判的空间
房地产中的锚定效应
该锚定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个体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依赖所提供的第一条信息("锚")。
与房地产经纪人的实验
研究人员向参与者展示了同一套公寓但有不同的挂牌价格(锚点)。房地产经纪人的估计:
  • 公寓的价值
  • 推荐售价
  • 合理的购买成本
这些是正相关的与挂牌价格。甚至专业代理也会受到给定的随机锚点价格的影响。
为什么会发生锚定效应
1
人们在决策时需要一个起点
2
高锚点导致更高的估值,即使锚点无关紧要
3
这种偏见影响市场中的买家和卖家
限量促销与消费者行为
限量营销促进紧迫感并影响购买数量。
示例:超市的汤促销
限量的汤促销,例如:汤打折10%,每位顾客限购12罐。
当提到限购时
顾客往往会购买几罐但少于限购数量
没有限购时
顾客购买的罐数会更少
限购起到一个锚定作用,但消费者会从这个数量向下调整。在某种程度上,限购设定了一个心理上的最大值影响购物者的购买行为。
营销中的诱饵效应示例
诱饵效应:一种营销策略,通过引入额外选项,使原有选项中的一个更具吸引力。
超市促销示例
以相同价格购买10个加10个赠品的展示,锚定顾客选择更大数量的选项。受选项之间比较影响的顾客往往会转向诱饵的目标选项,从而增加销售量。
学生讨论与示例
  • 与数量相关的促销折扣(例如,购买更多商品 = 更大折扣)
  • 购买阈值可以通过改变数量预期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 超市使用"买得多,得更多"等策略来引导消费者进行更大额的购买
这些是锚定, 诱饵和数量效应在行为经济学和市场营销中研究的真实案例。

本学习指南涵盖了疯狂影响谈判起始点的锚定效应在房地产和消费品中的应用,限量促销以及诱饵效应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所有内容均由真实案例和课堂讨论见解支持。
房地产决策中的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一种认知偏差,初始数字(锚点)的暴露会影响后续对价格或价值的判断。
讨论的例子:
在寻找公寓时,最初接触到非常高的租金(例如,每月50,000港元)使得合理的公寓价格的认知下降到每月约10,000港元。
房地产经纪人通常采用这种策略,首先向买家/租客展示更昂贵的选择,以使他们的实际目标预算看起来更合理。经纪人也可能展示比请求的更大的公寓,以提高期望值。
消费者幸福感与支出无关:四种视角
探讨的问题:
是否有可能在不花更多钱的情况下更快乐?
将观点应用于消费者行为的示例
奥利奥广告的背景:消费的乐趣可以通过改变程序(扭动饼干)来增强,而不是单纯增加数量。
英雄经济学:在不增加财富的情况下最大化幸福感
英雄经济学:这是一个强调在不必增加物质财富的情况下最大化幸福感的概念。
传统经济学
  • 在预算内最大化生产
  • 关注金融财富
英雄经济学
  • 在有限资源下最大化福利/幸福感
  • 关注主观幸福感和高效消费
传统经济学中的资源再分配是关于更高效地生产。英雄经济学强调重新分配或重新诠释现有的商品或体验,以在不增加支出的情况下提高幸福感。
在预算约束下的幸福与经济学原则
"幸福并不依赖于期望结果的绝对水平。"
本讲座部分探讨了如何主观幸福感不仅受绝对收益或损失的影响,还受相对比较和预算限制下的消费模式影响。
幸福经济学的两个前提
幸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你的满意度取决于你的参考点(你期望的或比较的对象),而不仅仅是绝对金额。例如,收到$10的感知会因你期望$0还是$20而不同。
经济选择必须考虑多个变量
为了在不增加支出的情况下提高幸福感,可以考虑:消费模式和消费类型
收益与损失的分离(行为洞察)
实验场景
关键行为效应
收益的隔离
当收益单独获得而不是合并在一起时,人们感到更快乐
损失的整合
当多个损失被分开而不是合并时,人们感到更糟
银衬效应
在较大损失中突出小的收益可以增加幸福感的感知
前景理论(卡尼曼和特沃斯基)
"人们的幸福感更多地受到心理感知的影响,而不是客观结果。"
核心特征
图形表示(描述)
  • 价值函数在收益方面是凹形的(递减收益)
  • 它在损失方面是凸形的,且斜率更陡
  • 这导致了损失厌恶曲线在参考点(通常为零)处有一个拐点
消费与幸福的实际影响
为了在不额外花费的情况下提升幸福感:
分开收益
多次享受小奖励,而不是一次性获得一大笔
整合损失
将多个损失合并为一个更大的损失,以减少感知的负面情绪
利用积极的一面
即使在其他不利的情况下,也要强调小的胜利
例如:在市场营销中,获得两次$200现金返还可能比一次性获得$400感觉更好。
边际效用递减的解释
"第一口带来的满足感是最大的;每一口的快乐都会减少。"
这个概念可以推广到许多情境中:
  • 食品消费
  • 金钱的得失
  • 例如:失去第一笔$1,000在股票中比之后再失去$100感觉更糟
讲座部分关键概念总结
数学与图形洞察(前景理论函数)
设x表示相对于参考点0的收益/损失。
对于收益(x≥0),效用函数是凹的:U(x) = x^α (其中 0 < α < 1)
对于损失(x<0),效用函数是凸的且更陡峭:U(x) = -λ(-x)^β (其中 λ > 1, 0 < β < 1)
这种不对称性是损失厌恶:|U(-x)| > U(x)
收益与损失的分离与整合
"分离收益的总效用高于整合收益,而整合损失则会导致更少的痛苦。"
收益与损失中的效用关键概念
当你分离收益时,例如,$50和$25分别计算,总效用为:U($50) + U($25)
当你整合相同的收益作为一次性$75的收益时,效用为:U($75)
由于价值函数的形状(来自前景理论),分隔的收益会产生更大的总效用相比于整合的收益。
相反,在处理损失时,将小损失与较大收益整合有助于抵消损失厌恶,减少所经历的痛苦。
整合与分隔收益/损失的四个原则
诺贝尔奖背景
这一效用估计和损失厌恶背后的心理理论由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他们因在前景理论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基于市场的收益/损失整合原则的应用
一次性观看和观看体验
一次性观看一整部电视剧(整合收益)相比于分开观看每集(分离收益)会减少获得的幸福感。尽管总内容是相同的,每一集的庆祝活动(隔离)会带来更积极的体验。
零售和营销策略
优惠券与即时折扣
提供未来使用的优惠券是隔离小收益与损失,这在心理上更具奖励感。即时价格扣除将收益与支付整合,导致快乐感降低。

研究表明消费者在两次中注册幸福感使用优惠券:一次在收到时,一次在消费时。
日常生活中的整合与分离示例
数学与心理学笔记
分离最大化收益领域的效用: "单独收益的效用总和大于它们总和的效用。"
整合最小化损失领域的无效性: "将多个损失合并为一个事件所感知的总痛苦低于分别经历损失。"
这种不对称性解释了许多经济和消费者行为,包括定价策略、账单和营销技巧。
效用效应摘要表
课程总结与关键要点
本综合学习资源涵盖了消费者决策、品牌关注、心理学原理与营销策略的深入内容。
核心主题回顾
3
决策视角
规范性、描述性、规范性
6
说服原则
互惠、喜好、权威、一致性、社会证明、稀缺性
4
关键效应
框架、情境、妥协、诱饵
实践应用
  • 营销策略:利用锚定效应、诱饵效应和感官营销提升品牌影响力
  • 消费者行为:理解情感与认知在决策中的作用
  • 幸福最大化:通过收益分离和损失整合提升主观幸福感
  • 社会影响:认识从众行为和社会证明的力量

这些概念和原理为理解现代消费者行为、设计有效的营销策略以及做出更明智的个人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返回开始